医学教育网咸林网校学习中心

注册 登录
当前位置:首页 - 医学实用技术 - 中医养生 - 穴位按摩 养阴润燥

穴位按摩 养阴润燥

来源:中国中医药报      发布人:学林网      发稿日期:2025-09-26

秋季,天地间阳气渐收,阴气渐长,气候由温热转为干燥,燥气当令。中医认为,燥胜则干,秋燥易耗伤人体津液,引发口干、咽干、鼻燥、皮肤干燥或皲裂、便秘等症状,甚至可能诱发咳嗽、哮喘等肺系疾病。《黄帝内经》提出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,此时应以养阴润燥为调理核心。


除饮食调养外,穴位按摩作为中医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,通过精准刺激特定穴位,可疏通经络、调和阴阳,达到不药而愈的养生效果。结合中医理论与现代研究,现为您推荐一组秋季养阴润燥的穴位按摩方案,助您轻松应对秋燥,焕发身心活力。


通过按摩特定穴位,可实现疏通经络,促进气血运行,使津液输布全身,缓解干燥不适;调节脏腑,直接作用于肺、胃、肾等脏腑的对应穴位,增强其功能,恢复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。


穴位推荐


肺俞穴


定位:在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(约两指宽)。


操作:


1.指压法。双手拇指指腹按压肺俞穴,逐渐加力至局部酸胀感,持续1分钟,重复3次。


2.拍打法。双手空掌轻轻拍打肺俞穴区域,每次2分钟,以皮肤微红为度。


功效:肺俞为肺之背俞穴,是肺气输注于背部的关键穴位。按摩此穴可增强肺的宣发肃降功能,缓解因秋燥引起的干咳、咽干、气喘。



列缺穴


定位:在前臂桡侧缘,桡骨茎突上方,腕横纹上1.5寸(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)。


操作:


1.点按法。用拇指指腹垂直用力按压列缺穴,至局部酸麻感,持续30秒,放松后重复3次。


2.旋转法。以列缺穴为中心,拇指做顺时针旋转按摩,每次1分钟。


功效:列缺为手太阴肺经之络穴,通任脉,可宣肺气、通经络,是缓解秋燥咽喉干痛的“特效穴”。古代医家称其为“止嗽要穴”,对咳嗽、哮喘、头痛项强有显著疗效。



三阴交穴


定位:小腿内侧,内踝尖上3寸,胫骨内侧缘后际。


操作:


1.拇指揉法。用拇指指腹按揉三阴交穴,顺时针、逆时针交替进行,每次2分钟,以局部酸胀为度。


2.艾条悬灸。将艾条点燃,距穴位2~3厘米,每次10分钟,每周2次(注意避免烫伤)。


功效: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、足厥阴肝经、足少阴肾经三经交会穴,可同时调养肝、脾、肾三脏,滋阴润燥,继而改善口干咽燥、失眠多梦、潮热盗汗、月经不调等。



照海穴


定位:内踝尖下方凹陷处。


操作:


1.点按法。用拇指指腹用力按压照海穴,至局部酸胀感,持续1分钟,重复3次。


2.摩擦法。双手掌心搓热后,快速摩擦照海穴区域,每次1分钟,以局部发热为度。


功效:照海为足少阴肾经之穴,通阴跷脉,可滋补肾阴、清泻虚火,是缓解秋燥五心烦热的“降火穴”。古代医家称其为补肾要穴,对慢性咽炎、失眠、便秘有辅助治疗作用。可缓解潮热盗汗、咽干口燥、失眠、便秘等。



太溪穴


定位:足内侧,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。


操作:


1.指推法。用拇指指腹从太溪穴向跟腱方向推按,每次2分钟,以局部酸胀为度。


2.握脚按摩法。坐姿,将左脚架在右膝上,用右手拇指按摩左太溪穴,左右交替进行。


功效:太溪为肾经之原穴,是肾气汇聚之处,按摩此穴可激发肾气、滋阴润燥,改善因秋燥引起的腰膝酸软、耳鸣、便秘。


注意事项

时间与频率


最佳时间:早晨起床后或晚上睡前,每次按摩总时长控制在15~20分钟。


频率:每日1次,连续按摩2~4周可见效,长期坚持效果更佳。


力度与手法


力度:以酸、胀、麻为度,避免用力过猛导致皮肤损伤或皮下淤血。


手法:可结合点按、揉捏、拍打等多种手法,增强刺激效果。


特殊人群


老年人:力度减轻,时间缩短,避免过度刺激。


孕妇:慎用合谷、三阴交等穴位,以防流产。


皮肤破损者:避免在感染或肿瘤部位按摩。(广东省中医院陈笑银 李翠霞 )


【版权与免责声明】本站所提供的内容除非来源注明学林网,否则内容均为网络转载及整理,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文章由本站编辑整理发出,仅供个人交流学习使用。如本站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。

上一篇:中药“战痘”常用外治法

最后一篇

免费试听

更多